Cart 0

陈皮(橘皮):理气健脾 药食两用

陈皮(橘皮):理气健脾 药食两用
陈皮不是橙皮。

根据药典的的定义,陈皮是——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。

简单而言,陈皮就是橘皮。

古代药典所谓的“橘”,其实就是柑与桔,而陈皮为柑皮所制。

换言之,陈皮的原料是柑皮,而非橙皮,所以别再搞混淆。

其次,陈皮又被分为“普通陈皮”与“广陈皮”。

“普通陈皮”主产于中国四川、重庆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等地,其产量高,然而质量参差,气味各异。

“广陈皮”来源于橘的变种——茶枝柑(Citrus reticulata‘Chachi’)及行柑/四会柑(Citrus reticulata‘Hanggan’)的干燥成熟果皮,其主要产区为中国广东新会、江门等地,由于不同于其它产地,故特此命名。

再来,“广陈皮”又可再被细分“新会陈皮”与“普通广陈皮”,新会陈皮是广陈皮中的上佳品。

简单而言,“陈皮”以“广陈皮”为上品,“广陈皮”又以“新会陈皮”为上品,三者关系逐渐递进。

新会陈皮是个宝,人人喝了身体好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陈皮今天下以广中来者为胜”,广中就是如今的新会,可见新会陈皮自古享誉盛名,而且成为皇室贡品。

新会是中国陈皮之乡,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:气候适宜,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,两江汇聚,咸淡交界,为新会柑提供优良生长环境。据说,新会陈皮逾有24种挥发油成分,其黄酮类成分种类,也远高于其他产地陈皮。

天下“陈皮”何其多,唯独“新会陈皮”独具一格,成为专有名词:其原料必须来自新会茶枝柑,要求“新会种(zhǒng)”与“新会种(zhòng)” ,亦即新会的种子(茶枝柑)种植于新会地区,产出的陈皮才算“新会陈皮”,条件缺一不可。

陈久者良
姜是老的辣,酒是陈的香,陈皮顾名思义,以陈久者为佳,故称“陈皮”。

从民间谚语中,就可看出岁月对陈皮的价值,例如“百年陈皮,千年人参”,“一两陈皮一两金,百年陈皮胜黄金”,“三年的炒菜,五年的煲汤,十年的泡茶”!

“陈”为“陈化、转化”之意。陈皮的气味与药性,都是经过岁月陈化而来,因此陈皮的核心价值在于“陈”——陈久者良,越存越香,功效越好,而各药典也如此形容:
·《本草纲目》:它药贵新,唯此贵陈。
·《本经逢源》:橘皮苦、辛、温、无毒。产粤东新会,陈久者良。
·《本草从新》:橘皮,广产为胜,皮厚不脆,有猪棕纹,陈久者良,故又名陈皮。

鲜陈皮含有挥发油,刺激肠胃,不具备药用功效,而且残留农药影响人体健康,一般存放至隔年后,其挥发油含量大为减少,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则相对增加,这时陈皮的药用价值,才能“大显身手”。

原则上,陈皮以陈久者为佳,时间越久其香味越甘香醇陈,苦涩辣味逐渐消失,燥烈之性随之减弱,使用价值也更高。

有趣的是,3年陈皮气味偏果香味,甚至拥有一种淡柠檬味道,10年陈皮为陈香,30年陈皮则散发药香。

此外,鲜橘皮需要经过风干、密封储存、加湿软化、再次风干、晒干等多个步骤,才能制成陈皮,并且存放1年以上才可使用,陈化3年以上才能被称为陈皮。

根据《本草备要》记载,唯有3年以上的橘皮,才能被称为“陈皮”,而存期不足3年的橘皮,只能被称为“果皮”或“柑皮”。

新会陈皮百年商号“若水堂”对陈皮的定义,更为苛刻——只有特定地域、特定品种、经过特定环境的自然陈化,产生特定的性味功效,并且具备“陈久者良”的活性,才能被称为“陈皮”。 

换言之,陈皮制作有其条件,因此人们不可使用鲜橘皮取代陈皮,自己晒干的橘皮,或者自家DIY的橘皮,也并非陈皮,而未经处理的鲜橘皮,更不建议泡水饮用。
陈皮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Tangerine Peel
陈皮功效
一味陈皮百样用,陈皮用法多端,配搭百样,既能单独服用,又可配搭其它中药,因此民间形容陈皮:入方和百药,入膳调百味,入茶增百香,入库藏百年。

此外,各家药典如此描述陈皮的多样功效:

·《日用本草》:能散能泻,能温能补……

·《本草经疏》:辛能散,苦能泻,温能通行,则逆气下……

·《本草纲目》:苦能泻能燥,辛能散,温能和……同补药则补,同泻药则泻,同升药则升,同降药则降。

·《本草汇言》:味辛善散,故能开气;胃苦开泄,故能行痰;其气温平,善于通达,故能止呕、止咳,健脾和胃者也……

简单而言,陈皮能宣能燥,有补有泻,可升可降。它能独立自主,也能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,无论配搭什么中药,它就扮演什么角色,并且成人之美,协助配搭之药提升药效。

陈皮主要功效为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,4种功效表面看似不同,实际却是环环相扣,脉脉相通。

·理气
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,它行遍全身,无所不在,时刻推动人体各种生理活动。

气的运行为“气机”,其基本形式为:升,降,出,入。
·升:气向上的运动。
·降:气向下的运动。
·出:气向外的运动。
·入:气向内的运动。

升降出入保持动态平衡,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,平衡各种生理功能。

若气的运行畅通无阻,升降出入和谐平衡,人体就会“气机调畅”。

若气的运行失常紊乱,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,则会导致“气机失调”:气滞、气逆、气陷、气闭或气脱。

所谓“气滞”,就是气运行不畅,或在局部阻滞不通。气最容易堵在胸部、腹部与胁肋部:
·气无法上“升”,则会郁在下面。
这是肝郁引起的胁肋胀满。肝主疏泄,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,通而不滞,若肝出现问题,无法推动气,则会郁在肝周围,也就是人体两侧胁肋。

·气无法下“降”,则会憋在上面。
这是胸部出现气滞。肺主呼吸,若气憋在肺里,无法下降,则会出现喘嗽、胸闷等症状。

·气无法散“出”,则会堵在中间。
这是腹部脾胃出现气滞,其症状为肚胀、打嗝、恶心呕吐、消化不良等。

气为血之帅,气能推动血液运行,若气滞严重,甚至还会引起血瘀。

简单而言,气滞于人体不同脏腑,则会出现不同症状:
·气滞于肝:肝气横逆,胁痛易怒。
·气滞于脾:胀满疼痛,进食减少。
·气滞于肺:肺气不清,痰多喘咳。
·气滞于经络:运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,或出现运行障碍。

换言之,“气滞”就是气的“升降出”受阻,而每一种状况,都有对应的中药。顺带一提,若气无法聚“入”,气散到人体外部,则是气虚,而非气滞。

若气无法上升,而造成肝郁,对治中药为柴胡,以升发肝气;若气无法下降,而憋在胸部,可用杏仁降气,止咳平喘;若气滞腹部脾胃,陈皮的理气功效,就可大显身手。

所谓的“理气”,就是促进气循环,保持气机顺畅运行,而陈皮能够理气健脾,行气消滞,并能用于脾胃气滞。

陈皮药性温和,擅于理气,许多人久坐不爱运动,很易造成气机郁堵,导致腹胀、打嗝、消化不良等,而陈皮有助打开郁堵气机,气机通畅百病消,如此做人则能“理直气壮”!

我们吃进体内的食物,都是从上至下,因此中医有言“胃气主降”,“胃气以降为顺”。“胃气”意为消化功能,而“顺”就是正常的方向。

胃气主降,胃将收纳而来的食物,经过初步消化后,将食物残渣下输至小肠、大肠与肛门,最后排出体外。换言之,“胃气下降”就是人体整个消化过程。

若胃气不降就是“逆”,亦即胃气上逆,这是不正常的方向,并会导致腹胀、腹痛、打嗝(呃逆)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等,而陈皮味苦,入脾经与胃经,可以下降胃气,恢复肠胃正常功能。

·健脾
脾胃就像一对夫妻,互为阴阳表里,脾为脏属阴,胃为腑属阳。

胃主受纳,脾主运化,胃主降浊,脾主升清,纳运相成,升降相因。

胃主受纳:胃负责接受、容纳与初步消化食物;脾主运化:“运”是转运输送,“化”是消化吸收,脾进一步消化胃内的食物,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,化生为气血,运送至全身,为人体生命提供动力,因此我们常言的“消化”,其实就是“先消后化”。

胃气主降,以降为和,脾气主升,以升为顺。脾向上输送营养物质,并通过心与肺的协助,将营养灌输至全身,维持内脏正常运作。

民以食为天,若将胃比喻为“粮仓”,脾就是“食物加工厂”与“运输公司”,脾胃升降有序,纳运相宜,食物才能正常消化、吸收与排泄。

换言之,脾胃夫唱妇随,一纳一运,一升一降,相辅相成,共同完成消化、吸收与输布精微,滋养四肢百骸,因此中医有言,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。

若脾气不升反降,则会导致脾胃气滞、脘腹胀满、食少吐泻、头昏目眩等症状,而陈皮的“健脾”功效,意即升起脾气。

由于脾胃升降相因,只要脾气上升,胃气自然下降,如此一升一降,才是符合脾胃气机运行规律,这也是陈皮的“理气”功效。

中医有言,脾为生痰之源。脾主运化水湿,若脾虚健运失职,则水湿停滞,蕴而成痰,造成湿邪困脾,而脾又是恶湿喜燥,陈皮芳香能走窜,性温能通行,能够化解脾胃湿气,令其功能恢复正常。

此外,许多保健者爱调理身体,而健脾就是调理身体首要方式,脾虚者吃任何食物,身体都难以吸收营养,或者化成湿气淤堵体内,又或拉肚子直接排出体外。

陈皮是健脾知名度最高的食材之一,若与养护脾胃的五谷杂粮相比,例如小米、山药、红薯等食材,陈皮的健脾功效,更适合体内拥有湿气、容易气滞的人士。

因此,脾虚者最好家中常备陈皮,除了平时泡水喝饮用,也可加入煲汤或甜品,健脾祛湿。

若体内湿气比较严重,除了使用陈皮,也可搭配祛湿利水食材,例如红豆、薏米、冬瓜、玉米须等,这些食材一般属寒性,而陈皮性温,可中和其寒性。

另外,健脾也是恢复身体能量方式之一。人体所需能量,源于脾胃化生的气血,若脾胃健运,能够滋养大脑与身体,人就会神清气爽、精力旺盛、思考敏捷,反之若脾胃运化失常,大脑脏腑无法获得足够能量,则会导致健忘、心慌、精神不振、反应迟钝等问题。

·燥湿
人体需要某种湿度,例如眼睛、鼻腔、皮肤、关节、肠道、血管等,都需要一定的水分,才能保持正常功能。 

不过,若体内“湿度”过度,人体就会不舒服,并会引发多种病症,中医称此情况称为“湿邪”或“湿气重”。

诸般湿肿,皆属于脾。脾运化功能出现问题,就会导致身体出现湿邪,加上现代人享受冷气,喜食冷饮,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,以致身体湿气重,因而出现身体沉重、疲倦、消瘦等症状。

实际上,人体湿气源于内生(内湿)与外感(外湿),内湿即以上所言,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,而外湿多由气候潮湿、涉水淋雨、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而致。

纵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,体内既有湿气,又经常待在冷气空间,内湿外湿里应外合,夹攻身体,引发许多毛病。

外湿或可改变生活环境,然而若体内出现湿气,就必须祛除湿气,而中医的祛湿可分为利湿、化湿、渗湿或燥湿。
·利湿:使用利湿药物,从小便排出湿邪。
·渗湿:使用味淡药物,渗透体内水湿。
·燥湿:使用苦味药祛除湿邪,苦味主降,适用于湿邪上泛。
·化湿:使用芳香药物祛除湿邪,芳香入脾,适用于上焦及脾胃湿邪。

若将“湿气”比喻为水,现在路上有个小洞,下雨后路洞积水,形成水坑,如何才能祛除洞内积水呢?
·利湿:挖个水沟,引出排放积水。
·化湿:大风吹干积水。
·渗湿:在路洞铺上干土,积水自会消失。
·燥湿:太阳晒干积水。

根据中医的定义,“燥湿”是使用苦燥药物组方,祛除湿邪,一般用于脾胃及肠道湿盛之症,燥湿法可配合芳香化湿、健脾化湿等疗法。

五味属苦的药物,拥有降泄的特性,通过其降泄的力量,可推动驱除湿邪,故称之为“燥湿”。

不过,中医所言的“燥”有两种意义,一是干燥,二是敛降有余为燥,因此有者认为,若将“燥湿”称为“降湿”,更为形象贴切。

陈皮芳香,芳香可化湿,而陈皮又味苦,味苦可燥湿,因此饮用陈皮茶,有助祛除体内湿气,若再添加茯苓(利水渗湿,健脾和胃),效果更佳。

脾负责运化水湿水汽,脾虚则导致湿气重,因此祛湿与健脾最好同步进行,以免湿气反复出现。陈皮可健脾,恢复其运化水液的功能,加上陈皮燥湿,擅长化中焦脾胃湿气,这就是陈皮祛除体内湿气的原理。

另外,薏米或红豆也可祛湿,却是属于利湿,亦即将体内湿气与废物,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味,而且带有寒性,而陈皮性温,却又不像干姜那么燥热,它就像寒冷冬天升起的小太阳,非常温和,能够烘暖体内各个湿冷角落。

除了祛湿,我们也要预防湿气进入体内,若一边祛湿一边进湿,则效果欠佳:
~多晒太阳
~坚持运动
~饮食健康
~减少待在潮湿环境

·化痰
现代医学所言的“痰”,主要是指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,因此它也被称为“痰液”(phlegm)。

中医所言的“痰”,其内涵更为广泛,意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,所形成的病理产物,其中较浓稠者称之为痰,它可被分为:
·有形之痰:有形可见的痰液,除了一般的咳嗽吐痰,脂肪瘤与甲状腺结节也属其中。

·无形之痰:潜伏于体内,只能看见其外在表现,却看不到其形质者,其表现为具有秽浊、黏滞、稠厚特征之疾病,例如囊肿、高脂血症、淋巴结肿大等。

五脏六腑俱能生痰,然而脾为生痰之源。脾负责运化水湿,若脾运化失常,水谷精微无法及时运化,多余滞留体内,久聚凝结成痰。

换言之,痰的本质就是人体来不及代谢出去的水湿,湿性黏滞如胶水,将体内糟粕凝结成团,形成“痰湿”或“痰浊”。

另外,许多慢性病与现代文明病,其病因也可能源于痰湿,例如肥胖症、脂肪肝、冠心病、高脂血症、2型糖尿病等,因此中医常言,百病痰作祟,怪病从痰治。

若要调理痰湿,其对治法为健脾祛湿,而中医最典型的化痰祛湿药方,就是二陈汤与温胆汤,两者都含有陈皮,并能改善痰湿体质。

痰性黏稠,可不容易“化”,而陈皮就如钻机,打入痰核内部,从内瓦解敌人,且又兼具理气功效,气能推动水液流动,防止水湿聚集成痰,气顺即痰消,气行则湿化,因此许多化痰中药方剂,都有陈皮成份。

除了陈皮,二陈汤与温胆汤也含有半夏,它与陈皮一样,陈久者良,而且能够助力陈皮,提升化痰功效。

有者经常咳痰,感觉喉咙黏腻,或是喉咙里有痰,却总是无法咳出痰,尤其是早上起床后。由于早上阳气升发,在肺部闷了一晚的痰,也会随着阳气而升发,只要以陈皮泡水饮用,则可舒缓状况,还能减轻打呼噜现象。

由于陈皮化痰止咳,中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后,政府将陈皮列入新冠诊疗方案,其中最著名的清肺排毒汤,当中就含有陈皮成份。

·健胃消食
陈皮味苦,苦则泄下,有助下降胃气与肺气,能够和胃调理胃病,舒缓反胃与呕吐。胃寒呕吐者,可配搭陈皮与生姜,胃热呕吐者,则可配伍陈皮与竹茹。

此外,陈皮解腻消食,行气除胀,若用餐后胃胀腹胀,也可使用陈皮泡水饮用,舒缓脘腹胀满或消化不良。

陈皮特殊的芳香,能够改善食欲,促进人体分泌消化液。若有食欲欠佳者,可配搭陈皮、山楂与白米,熬制米粥食用。

补药大都滋腻,容易呆滞,进而化火,因此许多方剂都加入陈皮,化解补药腻滞之气,如此才能补而不滞,并且不会增添脾胃负担。

陈皮小档案
学名:Citrus reticulata Blanco
英文名:Satsuma orenge,mandarin,mandarin orange,orange,pummelo orange,chinese honey,looseskinned orenge,ponkan orange,clementine,tangerine peel.
别名:橘皮、贵老、红皮、黄橘皮、广橘皮、新会皮、柑皮、广陈皮。
科属:芸香科,柑橘属。
药理作用:有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、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,增强免疫功能,抗炎。
性味:味辛、苦;性温。
归经:肺经,脾经,胃经。
功效: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。
适用于:
·咳嗽痰多
·食少吐泻
·胸脘胀满
*气虚体燥、阴虚燥咳、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。

注:本文草药处方仅供参考,不能用作诊断医疗依据,服用任何草药前,请咨询专业医师意见!

Related products



Older post Newer post